炒股配资论坛大全 一群年轻人与石窟的千年对话:专访纪录片《巴蜀石窟》创作团队
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炒股配资论坛大全
当一群年轻人试着用镜头擦拭历史的尘埃,巴蜀石窟的面貌便逐渐在世人眼中变得清晰。说起中国的石窟,也许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巴蜀地区的石窟和摩崖造像现存2850处,几乎占据了全国总数的一半,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近日,纪录片《巴蜀石窟》登陆央视,收获一片好评。而这部作品的主创团队大多由95后、00后的年轻人组成,他们深入四川和重庆两地,拍摄了210多个石窟点位,历时两年,最终才得以完成这部纪录片。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,他们笑着告诉记者,“这次可以说是一群纯粹的人干了一件纯粹的事。”
纪录片截图

缘起与创作
为何聚焦巴蜀石窟
谈及创作初衷,1998年出生的制片人李佩霖提到,团队长期专注于文化领域的内容创作,曾拍摄过交子、青铜摇钱树、皮影戏等题材,“我们之前就一直在做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,四川这边对石窟保护很重视,我们对这个选题也很感兴趣,所以做这个选题算是顺理成章。”
巴蜀石窟数量多,分布广,要拍摄纪录片并非易事。前期筹备工作就耗费了数月时间。“首先要跟专家、文物局等单位接触,然后我们买了大量石窟相关的书籍来进行研究,还开着车到处踩点。”
纪录片截图
纪录片《巴蜀石窟》一共分为六集,在内容上有着清晰的逻辑架构。“我们从时间线、区域和影响力三个维度来构思。第一集讲巴蜀石窟的来历,石窟艺术从印度传播到巴蜀之后的发展;第二集聚焦广元和巴中,那里是四川早期石窟的重要点位;第三集‘大像之境’主要突出的是影响力,四川5米以上的造像有100个左右,10米以上的有20个,可谓是‘大像林立’;第四集专门讲道教石窟,这在全国都非常具有特色;第五集以安岳的石窟为核心,展现石窟与百姓生活的联系;第六集‘石上大宋’,则是呈现大足和安岳石窟里反映出的宋代社会图景。”
对于巴蜀石窟的独特价值,主创们有着深刻的理解。来自中国香港的执行总导演、首席摄影师Jeff坦言,以前他对于巴蜀石窟的了解,仅限于乐山大佛,但这次深入拍摄之后,他有了许多全新的体验和感悟。“我们先去的广元和安岳,这两个地方的造像保存比较完好,所以我看到那些雕刻的精细程度时,感到很震撼。我一开始可能就是想着去做个片子,当作学习。但当我真正站在那里,近距离地感受到那种氛围,那一瞬间,我真正爱上了石窟艺术。”
Jeff拍摄的卧佛照片
为了使光线可控,团队大都是在晚上进行拍摄,因此经常拍到深夜。整个山谷里面只剩下摄制组的人,跟这些佛像在一起。“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寂静无声,我就感觉到自己的心非常平静,白天是没有这种韵味的。”Jeff说道,“我们就坐在地上或者石头上,虽然时间很晚,但不觉得累,反而觉得很愉悦。”说到这里,Jeff拿起手机,给记者分享了一张照片。照片中,有一轮圆月高悬在夜空,还有一尊卧佛躺在月光下,好似在安睡。“那天很神奇,周围的青蛙特别多,就像大合唱一样,这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,有种很奇妙的感觉。”Jeff补充道,“其实这个镜头我很想用摄影机拍下来,奈何没能实现,只能用手机记录,如果后面有机会了,我们一定会补上。”

拍摄与挑战
在山野间和时间赛跑
Jeff告诉记者,除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外,他们团队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“记录”。很多造像非常精美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规律,不免受到破坏,甚至消失。因此,该团队采用全4K拍摄,就是希望能保留下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。
虽然主创们的语气很轻松,但事实上,拍摄的过程可谓是充满艰辛,尽管如此,这群年轻人们依旧一一克服,深入拍摄了巴蜀地区210余个石窟点位。据Jeff介绍,团队成员们常常一周都在外面奔波,上山拍摄佛像,下山吃饭睡觉,第二天继续爬山拍摄,一周后回来休息两天,下周又接着投入工作。在野外拍摄,环境十分恶劣,夏天天气炎热,许多人中暑,而且拍摄地点多在山野之间,虫蛇较多,团队成员还曾被巨大的“牛蚊子”袭击,被叮咬时像针扎一样疼。
拍摄现场
除了上述困难,摄制组寻找石窟点位的过程同样充满意外。“有一次去山里找一个石窟,天特别热,带路的同志中暑了,我们在山沟里转了两三个小时,问了十几个村民,都说不清具体位置,最后还是没找到。”Jeff回忆道,“还有的时候,石窟被藤蔓遮住,要割开才能看到,甚至在农民的猪圈旁边,刨开玉米秆也能发现石窟。”
与此同时,资金的短缺也是一大困难,整个制作团队在两年期间几乎只干了这一件事,没有其他更多的收入。李佩霖对记者直言,公司的资金一度紧张到账面上只剩几千块,幸好后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,项目才得以顺利完成。
不过,年轻人们还是苦中作乐,分享了不少拍摄中遇到的趣事。Jeff笑着说,有一次在剑门关拍摄,景区一直是阴天,团队顶着工作进度的压力硬着头皮前往,做好了阴天拍摄的准备,结果到了地方之后当天下午,天就放晴了,第二天还成功拍到了日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的拍摄对石窟的保护工作起到了不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,许多石窟在被他们拍完之后,得到了当地的重视与保护。“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,这是很好的,但原生态的环境更具有生活气息,画面上会更好看。”Jeff笑言,“所以我们拍到后期的时候,感觉有点像是和时间赛跑,要赶紧在石窟被保护和修复之前拍完。”
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付出。为这部作品努力的除了摄制组,还有众多后期人员。比如配音员鞠蕾,为了使纪录片呈现出最佳效果,她反复配音,修改了至少10个版本,最终实现了一种以柔克刚、四两拨千斤的方式,让观众更好地进入情境。
拍摄现场

意义与回响
让巴蜀石窟“活”起来
《巴蜀石窟》播出后反响热烈,不仅获得官方认可,还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。“有观众评论,看完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中国还有巴蜀石窟,这是我们最欣慰的。”李佩霖说道。
在主创们看来,影片成功的关键在于赋予了石窟故事性。“要让文物‘活’起来,就得讲述它的故事和历史背景。”李佩霖举例,“例如永和公主出资开凿的石窟,其实和普通农民出资开凿的石窟大小一样,但由于知道是她出资修造,大家就能联想到安史之乱中大唐的由盛转衰,这样石窟就不再只是石头,而是承载了一段历史。”
对于团队成员而言,这段经历有着特殊意义。“以前对中华文明和历史了解不够深入,只是通过文字来学习,但拍完这部片子后,看到石窟里的这些历史痕迹,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血脉和灵魂与这片土地上的古人是相连的,找到了文化的根。”Jeff感慨道。
谈及未来,主创们表示会继续关注巴蜀石窟的保护与研究,“还有很多没拍到的内容,比如石窟的保护修复,我们想接着做,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隐藏在巴山蜀水中的历史文化遗产。”
图源受访者炒股配资论坛大全
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